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 日期:2022-01-23
- 来源:人民网
- 浏览量:
- 分享
1月22日,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域上和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四海一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京举行专家研讨会。
专家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上,总编导周莉亚首先介绍了《只此青绿》创作和演出情况。从首演到巡演的过程中,创作团队不断收集观众的评论和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
总编导韩真也表示,《只此青绿》的创作离不开师友的帮助,会认真听取、思考大家的评析和建议,不断修改完善,使《只此青绿》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舞美设计高广健就《只此青绿》舞美设计和舞台装置的创作历程、技术难度和创新突破进行了分享。“希望通过这次创作能够唤起广大观众的文化自信。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应如何以匠人之心,用勇敢和执着去做好每一次创作。”高广健说。
《只此青绿》剧照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只此青绿》的成功不只体现在表现形式、叙事手法和舞蹈技巧的创新上,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冯双白表示,《只此青绿》具有“静雅”的独特之美,对于中国当代舞蹈和当代舞剧创作来说,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在这个时代的风潮里,舞蹈艺术该给出怎样的回应?我认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以《只此青绿》做出了非常明确而响亮的回答。”冯双白说。
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对剧中“人民”和 “工匠”的价值取向、复调式的叙事方式、“以多维空间换时间”的巧妙空间设计等多方面做了充分肯定。他表示,该剧从叙事到每个舞段的命名、每段诗词都是原创,完全可以作为一部原创性的中国剧目登上世界的舞台。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于平看来,首演后仅仅五个月再度亮相的《只此青绿》令人惊叹不已。该剧成功地表现了以形求神的具象意识、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识、道中求变的升华意识和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从古典舞蹈创作和周莉亚、韩真两位艺术家的成长两方面进行了阐释,并谈及该剧对于舞蹈表演人才培养和文艺传播的启示。“《只此青绿》能够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作品,不管是从舞蹈创作的发展,还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建构,都带来很多的启示。”许锐说。
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舞蹈》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张萍认为,《只此青绿》实现了“深度的视觉化原则”,整个舞剧创作都有重要的创作技术理论技术支撑。该剧形成了舞台成像的新的技术理论,强调以视觉为主导的观看的连续性,赋予舞剧艺术语言一个新的结构逻辑。
《只此青绿》剧照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金瑞国从“挖掘文物价值,阐释千里山河”“创新艺术表现,重构千年对话”“协力文化传承,牵动千万观众”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千里江山图》所代表的文化精神,远隔千里、千年却又近在咫尺、眼前,始终在千万观众心中,从未消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臧小戈以“《只此青绿》中的非遗与文化传承”为题,从该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承袭和传承进行了深入解读。她认为,《只此青绿》以今人视角切入,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众跟随展卷人,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引领观众开启沉浸式“赏画”体验。
《只此青绿》剧照
“作品如诗如画,出彩出新。”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评价道,该剧极具东方特性和东方文化精神,精品化意识和传播意识强,舞蹈本体意识强,剧中舞蹈语汇的创新有很大一部分是对于宋代文化生活的想象,画面感十分强烈。
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赵忱表示,《只此青绿》是一个值得反复观看的舞台剧。它既有青绿的“鲜美”,又“根正苗红”,不只用纯艺术的方式“舞绘”千里江山,也阐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意蕴。
在北京晚报编辑王润看来,虽然说“只此青绿”,但其实“不止青绿”。舞台上各种迷人优雅的中国古典色彩,让人徜徉在具有鲜明流变性和浓郁文化气息的宋代美学和中国传统意趣之中。
广州大剧院总经理何鹰对该剧的前期宣传手段、销售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说:“《只此青绿》每日的销售额都保持着稳中有升的态势,成为剧院今年票房最好的项目之一。这再次证明了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叫好,更会叫座。”
最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对专家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表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只此青绿》的创作中把握了四点:一是以人民为中心之作,二是坚定文化自信之作,三是艺术创新之作,四是追求高峰之作。今后将继续支持主创团队,把作品打造好,使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据悉,《只此青绿》首轮巡演已于1月23日正式收官。第二轮巡演将于3月启动,涵盖海口、成都、杭州、广州、合肥等近40个城市,预计演出场次达12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