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丨根植中华文化根脉 熔铸中西互鉴津梁
- 日期:2022-10-30
- 来源:未知
- 浏览量:
- 分享
音乐诗画《听此青绿——乐咏千里江山》(下称《听此青绿》)经过数月准备后于近日在北京首演。甫一推出,就成为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
自然为本,描绘壮丽图景
《听此青绿》创作主旨首倡“自然为本”,通过音乐形式对宋代王希孟创作的名画《千里江山图》进行诠释,并将青绿画法扩展为青绿山水,以13首音乐篇章展现“独步千载”之宏卷中起势卧仰、群峰巍峨、崇山逶迤的瑰丽图景。诸如图景二《雾淼霞波》,表现大自然白雾彤霞、烟波浩渺,营造出西径晨炊、芦水映曳的恬逸旷境。图景三《霆荡苍岳》,表现以雷霆浩荡之势,展峰峦叠嶂之姿。图景四《卜筑幽栖》表现隐士躬耕阡陌、回归自然,寻求诗意栖居与高蹈宏远的思想追求。图景七《雨霁落日》,展现舟楫桥亭、水陆联连的景象,表现“雨霁轻霞荡海波,晚寻归楫看落日”的湖上美景。图景十《鸟鸣空涧》,通过模仿大自然的鸟鸣之声,寓意春天耕耘、夏日繁盛、秋天肃穆、冬季苍茫的色调。自然之声体现大地山川的厚德重载,勾勒出“野水连天碧,峰峦入海青”的悠然意境。
《听此青绿》以自然为本,将一幅幅描绘祖国青山绿水的视听画卷展读开来,以金声玉振的磅礴气势,呈现中华音乐的古老神韵、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
礼乐赓续,古调勃发新声
中国被称为礼乐之邦,《左传·隐公十一年》中有言:“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记·乐记》中认为:“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乐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古代维护社会基本秩序和维系精神纽带的重要手段,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源头之一。具体到中国礼论与乐论中,礼乐是“载道”“言情”的价值取向代表,在“规范道德”和“表达情感”中起着重要作用。礼乐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浑然统一、互为映照的体现。以“和”为主的礼乐精神,象征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价值观念与精神风貌。礼乐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母体,对中国文化传统与艺术审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听此青绿》结合现代音乐形式,在中华礼乐精神与传统哲学中,展现了引乐入礼、化礼归仁、乐以载道、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如乐曲《天地渺观》中,通过调式解构、旋律选材、节奏处理、立意格调等,在礼乐风貌的表现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乐曲《江山竞秀》,通过对古老乐器编钟的运用,表达对礼乐的追怀与敬意。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中,历来将乐分为“五声八音”,《听此青绿》在借此界定的中国传统音乐调式和乐器配置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探求礼乐在现代生活中的精神要义,在“乐之枢纽”的维度中阐述礼乐精神的新意。其立旨在现代文化范式中再创新音乐、新思维,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大潮中开启音乐文化深入探索的新篇章。
音乐诗画,彰显文化自信
《听此青绿》体裁为“音乐诗画”,立意乃“乐中有画,画中有乐”。乐曲以古老乐器、失传千年后复原乐器为演奏主体。如箜篌,在中国古代因其声如凤之飘曳,故有“凤”之含义,乐曲运用箜篌的独特音色表现凤之于飞、遨游天地。乐器筑乃高渐离别荆轲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与汉高祖刘邦吟“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之历史记载中,失传千年而近年复原的中国传统乐器,用以表现壮士悲歌、英雄伤怀,进而展现雷霆激荡、山川震撼的浩然气势。《听此青绿》还借鉴古曲与民族民间曲调,如《高山流水》《渔舟唱晚》《梅花三弄》《夕阳箫鼓》《空山鸟语》等音乐素材,且将昆曲与古诗词运用其中,旨在以现代手法将古乐贯穿于和谐悠远的意蕴之中,展现盛世之音。
《听此青绿》不仅使用箜篌、筑、编钟、古琴等古老乐器,借鉴中国古曲与民族民间曲调,还结合其他民族乐器和西洋铜管乐,中西合璧,再融入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以青绿千载的图画展览会方式诠释“诗与远方”,将13颗不同色彩的明珠用乐线串接,织就中华民族的锦绣山河,表现对祖国的青山绿水、人民的大好河山的讴歌与崇敬。
承载中西,构建文明融通
国际文化交流不仅承载着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历史,更是展现国家进步、时代发展的意象符号。历史经验证明,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与艺术的传载紧密相连,与国家形象息息相关。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音乐作为一种与其他姊妹艺术截然不同的文化载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
《听此青绿》使用中华文化瑰宝、一出土就“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学者关心”的编钟,并引入沉寂千年出土修复后的乐器筑。编钟和筑的独特音色,不仅描绘出东方美学意象,同时展现出中国音乐文化的别样魅力。青绿之美,以画绘之;江山之美,以乐传之。音乐诗画《听此青绿——乐咏千里江山》满载华夏民族风貌、家国情怀,盈盈可颂。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听此青绿》肩负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责任与使命。(李卓 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