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沈晨:科技在艺术领域的运用

  • 日期:2025-03-20
  • 来源:未知
  • 浏览量:
分享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沈晨、一级演员刘玉婉、一级演员郭蓉三名艺术家代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参会议政,为国家文化事业建言献策。科技手段激发艺术创作力
在当今时代,科技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与日俱增。从绘画软件里丰富多样的笔触特效,到音乐制作中借助算法生成独特旋律,再到文艺创作中采用虚拟现实拍摄技术,科技手段全方位渗透到艺术领域,成为激发艺术创作力、推动艺术形式不断创新的核心动力。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沈晨就提出了科技在艺术领域的运用相关提案。一年来,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沈晨也在履职尽责的过程中对科技赋能艺术创作有了更多感触。
今年下半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广东深圳举办闭幕式。作为闭幕式总导演,沈晨透露,这场闭幕式将大湾区的文化精髓与现代科技进行了融合,也让他对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探索达到了新高度。
沈晨认为,无论是舞台艺术作品还是晚会,过度堆砌科技元素都易流于形式。在闭幕式中,沈晨合理运用科技赋能,致力于体现深圳这座城市的人文特色。2024年下半年,沈晨走访了深圳近20家科技企业,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拼搏精神,也意识到了诸多科技成果可转化应用于闭幕式的相关项目中。“运用科技产品与创新思维演绎传统内容、拓展想象空间,无疑是一种突破,也是将我的一些想法落地的重要途径,尽管还只是初步尝试,却有望带来全新启发。”沈晨说。
随着DeepSeek的出现,科技和艺术的融合发展再次成为业界关心的话题。沈晨表示,要明确科技无法替代艺术。他认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在于艺术家独特的思维,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其个人经历与个性思维是艺术作品持续发展、保持特色的关键。科技可起到赋能作用,但一旦取代艺术,作品便沦为流水线产物,难以企及艺术高峰。“我们应将科技视为智慧叠加的手段,它是开启艺术高维世界的窗口,是审视固有思维模式的镜子。在舞台艺术创作中,借助科技丰富表现手法、传递更广泛深刻的内容才是理想状态。”沈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