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旸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发言

  • 日期:2025-06-28
  • 来源:未知
  • 浏览量:
分享
“大家好,我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者孟庆旸,已与舞蹈结缘20余载。这一路走来,我经常问自己,是舞蹈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舞蹈。渐渐地我意识到,我与舞蹈是一场双向奔赴。每一方精彩的舞台,都见证了我的成长;每一个鲜活的角色,都给予了我力量。”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文化和旅游部推荐的基层代表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丰富人民美好生活”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舞蹈演员孟庆旸出席并表示,中国民族舞蹈源远流长,让古画借助舞蹈活起来。孟庆旸在会上介绍,艺术作品与角色的背后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材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舞者要想将这个作品演绎好,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读懂它背后的文化故事。让舞蹈汲取古画意韵,让古画借助舞蹈活起来。“作为文艺工作者,我很感谢这个时代,让我既有机会继承前辈们的优良传统,也可以徜徉在文艺繁荣发展的氛围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国潮、国风、国货吸引了大量年轻人。作为文化工作者,面对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孟庆旸表示,近些年,多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在舞台上诞生,包括自己所参演的舞剧《天下大足》及目前在海内外巡演超过760场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演出中,我经常能够看到身着汉服的小朋友、年轻人进入剧场观看演出,有很多热情观众甚至‘跨城追剧’‘二刷三刷’。我想,剧目取得这样的成绩,不仅离不开每一位演员的艰辛努力,离不开导演、编剧、舞美和许许多多幕后工作人员的付出,更离不开千千万万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舞台艺术的观众朋友们。正是因为我们所有人对中华文化的深切热爱,才成就了这些作品。我们也将做好一名文化传播者,让文化血脉在当代持续流淌。”近年来,“观演热”“非遗热”“文博热”“旅游热”层出不穷,文旅越来越火,文化和旅游与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紧密。孟庆旸分享表示,这几年大家对文艺的需求越来越高,当很多观众看完演出后表示,通过舞台上的演绎,他们更加了解、喜爱传统文化时,这是对艺术工作最大的认可。

作为一名常年在一线演出的文艺工作者,演员的舞台不局限于剧场,每年会深入社区、学校、基层开展文艺演出和惠民活动。孟庆旸回忆,有一次,集团赴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慰问演出,乘坐火车时,邂逅了一名90后的巡道战士,他每天要在戈壁滩行走20公里,日复一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整整用了八年的时间。当被问到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时候,他只回答了四个字“为了祖国”。那一刻大家自发地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演出:观众只有一名,没有掌声,只有泪水和感动。“其实,这些演出经历让我更加明白,舞蹈演员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我将努力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孟庆旸坦言,“与舞蹈相伴的日子里,我想是随着每一次踮脚、转身、跌倒再站起而逐渐形成的,也是个人突破与艺术追求相融合的过程。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的美学,需要舞者反复、刻苦、日积月累地沉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样的道理”。

孟庆旸举例,如在剧中,“青绿腰”这个动作需要肢体形成几何状,腰部慢慢向后倾斜至90度。刚开始练习这个动作的时候,还是很吃力的,可以做,但是维持不了那么长时间。要想练好这个动作,就需要用业余的时间进行腰部、腹部肌肉能力素质训练,才能达到舞台上的效果。“所以我们总说,台下练习千遍,才能保证舞台上那一秒钟的呈现。”当然,作为舞蹈演员,在鲜花与掌声之外,伴随舞者更多的是韧带伤、关节伤等职业病,“但是这些伤病不能击垮我们,反而让我们更加明白,所谓奋斗者就要不断去克服困难。每当站在舞台上,每次拉开帷幕与落下帷幕,创作者、演绎者与欣赏者达到一种惺惺相惜的文化共鸣时,感觉一切都值得了。”孟庆旸说。

孟庆旸说,在艺术从业者的生涯中,“我想唯有奋斗才是照亮我们的光。要想跳好一支舞蹈容易,但是要将每一支舞蹈、每一次演出都呈现好,需要演员有坚强的信念感,而那份信念感就来源于我们对于文化艺术的不断追求,将‘小我’融入文艺事业中的‘大我’,也希望我们带着那一颗赤子之心,为文艺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